诸葛亮内心其实一直对马谡抱有殷切期望,他渴望能重新启用这位曾经看重的谋士,为其创造建功立业的机会。作为丞相,诸葛亮深知马谡确实具备过人的才智,只是缺乏实战历练。因此,即便面对朝中诸多反对之声,他仍坚持己见,力排众议地将镇守街亭的重任交付给马谡。这个决定背后,既包含着对人才的珍惜,也暗藏着诸葛亮想要证明自己识人眼光的深意。
可以想见,当时驻守街亭的马谡内心承受着何等巨大的压力。他清楚地知道,这可能是自己仕途翻身的最后机会。唯有在此战中建立不世之功,立下让满朝文武都为之震撼的赫赫战功,才能洗刷过往的质疑,重新赢得众人的认可。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反而使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判断。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他违背了诸葛亮\"当道下寨\"的明确指示,执意要在山上扎营,最终酿成了街亭失守的重大失误。
更令人唏嘘的是,诸葛亮此举本意是要证明刘备生前\"马谡言过其实\"的评价有误,却不想马谡的失败恰恰印证了先主的远见。为了维护军纪,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这个结果既违背了他最初的期望,又间接证实了刘备的遗训。马谡的悲剧在于,他越是急于证明自己,就越容易走向失败;而诸葛亮越是想要为他创造机会,反而越凸显了其判断的局限性。这种宿命般的循环,最终让马谡成为了三国历史上一出令人扼腕的悲剧人物。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