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天降临联盟-网游跨服战场活动门户

明朝下西洋这项工程为什么没有一直持续下去?这件事其实很诡异…

576

从经济贸易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确实是一笔亏本的买卖。但明成祖朱棣通过垄断海外奇珍异宝的进口渠道,并将这些泊来品折算成官员俸禄发放等特殊手段,勉强维持着这项浩大工程的运转。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皇室能够从中获取一些珍稀物品外,朝廷和地方官员不仅未能获得实际利益,反而要承担巨大的财政负担。这种畸形的经济模式注定了永乐年间的大航海事业难以为继。若从船舶制造技术、航海技术发展,以及对外贸易收益和社会推动作用等多方面综合评估,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航海活动几乎未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回报。

然而,单纯断言海上贸易不赚钱的观点确实难以令人信服。当时正值大航海时代前夕,欧洲商人远渡重洋来华贸易都能获利丰厚,而明朝坐拥茶叶、瓷器等独家商品,在家门口进行贸易怎会无利可图?以郑和船队的规模和组织能力,不可能不对当时的国际贸易行情进行深入调研。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时江南地区的豪强士绅已经垄断了海上走私贸易的暴利渠道。一旦朝廷将海外贸易收归官营,势必会大幅压缩这些地方势力的利润空间。这无异于断人财路,自然会遭到强烈抵制。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江南士族在朝中都有身居高位的代言人,形成了强大的政治阻力。此外,频繁的远洋航行还会增强海军实力,这直接威胁到文官集团对军队的掌控权,因此文官集团也极力反对继续下西洋。

关于朝贡贸易体系的亏损问题,主要体现在价值评估体系的不对等。明朝用珍贵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奢侈品,换取周边国家相对廉价的粮食、牲畜、马匹等物资,表面上看确实吃亏。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定价权的归属——究竟由谁决定商品的价值标准?这个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更令人痛心的是,郑和船队积累的宝贵航海经验、造船技术、水文资料等重要成果都未能得到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知识遗产要么毁于战火,要么被西方殖民者窃取后改头换面。那些反对航海的文人士大夫和既得利益集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实际上,反对继续下西洋的深层原因,是相关利益集团已经从中尝到甜头。这些官员联合起来以劳民伤财为借口阻挠航海事业。甚至后来所谓的倭寇之患,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些利益集团刻意制造的乱象——他们通过暗中操控海盗活动,阻止朝廷重新开展海外贸易。历史资料显示,所谓的倭寇首领大多是明朝人,这充分说明所谓的倭寇危机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维护自身特权的手段罢了。他们不惜制造外部威胁,就是为了阻止朝廷再次通过官方航海获取利益,从而保住自己的非法贸易渠道和巨额利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